学风:乐学 善学 游学 学以致用 释义:乐学,就是既乐于学习,又能在学习中寻找快乐。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这就说明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:知道——喜欢——乐在其中。“知道”偏重理性,是被动的学习;“喜欢”触及情感,发生兴趣,却未必能长久;惟有“乐在其中”才是学习的最高的境界。“乐学”是学习的动力,只有乐学之人,才能表现出良好的心情和兴致,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,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。以乐学为学风,是希望广大学生能找到学习的乐趣,主动学习,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,做一名社会有用的人才。 善学,即善于思考,敢于质疑,敏于探究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”,孔子的《论语》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 都指出了“思”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。学习讲究善于思考,勇于质疑,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。善思者富有哲理,善思者拥有智慧,善思能帮助我们搬开成长路上的绊脚石,让我们有效地接受知识,得其精髓。在当今这个知识型社会,一个善于学习的人,无疑就是一个勤于开动脑筋、不断思索的智者,作为学生,更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,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。 游学,一为“远游异地,从师求学”;二为“以所学游说诸侯、求取官职的人。”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其时诸侯并争,厚招游学。”春秋战国时期,有识之士凭借自己的学识游说诸侯,希望得到赏识而求得一官半职,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,孔子自己也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,游说诸侯,推介自己的治国方略。 所谓现代社会的游学,更有一种积极学习他人的长处,不断地吸取别人的精华,学无止境。将游学立为学校的校风,就是希望学生能够不断地坚持学习,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。 “学以致用”, 其核心概念是“学”与“用”。“学”是学习、学业,“用”是实践、运用。“致用”出自于《易·系辞上》:“备物致用,立成器以为天下利,莫大乎圣人。”意义为可堪大用。“学以致用”,从主观上讲是将学习的目的建立在实际运用的基点上;从客观上讲,是将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。 学以致用,指出了乐学、善学、游学的目的,同时又体现了“知行合一”的教育教学思想,强调了知识理论学习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,突出了学校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办学思想。
|